甚麼是「兒童抽動症」?

疫情期間孩子長時間留在家中,和父母見面的時間也多了起來,本應是闔家同樂的喜事。不過,一些家長也因此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作出一些奇怪的小動作而來求診,例如眨眼、舔嘴、皺鼻、縮膊等問題。這些看似細微的小動作很可能表示孩子患上了抽動症。

抽動症病發表現及症狀分類

「抽動症」一般分為「短暫性抽動症」或「持續性動作型或聲語型抽動症」。 「短暫性抽動症」一般病徵少於一年,「持續性抽動症」則為病徵持續多過一年,而只出現「動作型」或「聲語型」。

最常見的「動作型抽動症」徵狀包括眨眼、擠眉皺鼻、聳肩、點頭、側頸,甚至出現突然手腳抽搐或甩手臂等動作。 「聲語型抽動症」則包括清嗓子、咳嗽、怪叫聲、打嗝聲或動物叫聲。

病徵多於18歲前出現

抽動症主要於兒童時期出現,由兩歲開始可以出現,一般到青少年早期至為嚴重,之後便會相對減輕至成年期。據統計,約一成小朋友患有抽動症,當中男女比例為9比1。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強迫症或焦慮症的病人同時出現抽動症的症狀亦較多。

抽動症成因目前仍未能完全清楚,但相信與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多巴胺分泌反應,以及腦部基底核和額葉皮質間聯繫問題所致有關。此外家族遺傳因素亦有關係。如懷疑小朋友患抽動症,建議與兒科醫生聯絡,制定治療方案!

兒童抽動症治療

配合醫生及時治療 給予患兒更多關愛

大多數患有抽動症的小朋友並無其他健康問題,生理機能亦屬正常。但往往因為異常的動作或聲語抽動而被同伴恥笑及排擠,或被父母誤會是故意搗蛋而加以責備,影響小朋友情緒及自信心。

一般而言,治療方法應從心理治療及社會教育開始。

確診後,應先讓父母及其他家人了解抽動症的症狀及情況,之後當兒童出現抽動時避免直接查問及提醒,不要加以責備,亦需避免過度保護及溺愛,或過度關心干涉以免小孩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應以正面的方法處理。同時可讓學校老師了解病情,從而協助小孩處理學校問題及朋輩的關係。

Scroll to Top

想關注疫情及小朋友健康的最新資訊?
立即訂閱定期郵件

*必需填寫
建立注射疫苗時間表
即時預約
whatsapp預約
網上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