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手足口病傳播力強 小朋友易中招 醫生親教預防方法

早前流感令不少家長十級戒備,卻忽略另一種兒童常見疾病已悄悄埋身。每年夏季和秋季蔓延的手足口病,主要影響幼兒和兒童,患者可能發燒、喉嚨痛、口腔潰瘍和出皮疹等,大部份會於一至兩週內自行康復,但期間幼兒因口腔不適不願進食、哭泣、睡眠欠佳,令父母聞之色變。今日一於聽聽兒科專科醫生陳延珮的講解。

一人感染 全班遭殃

兒科專科醫生陳延珮指出,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五月至七月,十月至十二月亦會出現另一股小高峰。最令家長恐懼的是這個病傳染力強,學童一人感染,可能令全班也受傳染,不可不防。

為何幼兒容易受感染?

陳醫生指,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傳播。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手足口病,但小朋友經常會用手觸摸玩具或周圍環境,亦比較喜歡將手放進口内,所以較容易被傳染。

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 1至2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另外,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

口腔疼痛不願進食

有些小朋友因口腔疼痛,可能容易扭計、常哭泣、不願喝水和進食,往往令家長心痛又苦惱。陳醫生提醒,病毒潛伏期約為 3至7 天,大部份患者病徵輕微,並在 7至10 天內自行痊癒。但需要留意,小朋友如果發高燒、疲倦、喉嚨痛,有機會會拒絕進食,從而出現缺水,另外口腔內的水泡或皮膚上的潰瘍也可以引致繼發性細菌感染。

陳醫生說:「病毒本身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應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同時亦可用藥物治療症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

教兒童注意個人衞生

由於現時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預防手足口病,要預防該病,家長必須教兒童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例如:保持雙手清潔,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由於酒精未能有效殺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腸病毒71型),酒精搓手液並不能完全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另外用膳時要使用公筷和公匙,不要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中於口腔疼痛,患者不肯飲食,家長要適時補充水份,給幼兒飲用奶、清水、果汁等都可以,避免進食太熱的飲品和食物,以免喉嚨痛加劇。同時注意休息,有需要時可以用藥物舒緩症狀。 如果病情惡化,例如持續高燒、精神委靡、小朋友持續哭鬧、嘔吐、小便減少等,必須盡快求診。

資料來源:mamidaily (2023年11月26日): https://bit.ly/46OvRcm

Scroll to Top

想關注疫情及小朋友健康的最新資訊?
立即訂閱定期郵件

*必需填寫
建立注射疫苗時間表
即時預約
whatsapp預約
網上預約